• 1
  • 2
  • 3
  • 4
  • 5
新闻资讯
 专题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科学时报:地震救援仍待专业化系统化
点击数:3328    更新时间:2009/3/19


 

科学时报:地震救援仍待专业化系统化 
 

 
  汶川大地震,震痛整个中国。但面对重重废墟,人们常感束手无策。在救灾现场,专业地震救援队伍成为稀缺的宝贵资源。
 
  专业救援:把国家队和省级队都动员起来也不够
 
  地震发生当天18时,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也称中国国际救援队,以下简称国家救援队)187名队员,携带2台专用救援车、1台指挥车、12条搜救犬和装备器材在北京南苑机场完成集结,赶赴四川灾区。依靠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强有力的装备支持,训练有素的他们此次承担了很多紧急、危险、艰巨的救援任务。
 
  “这次地震救援,大家都感觉到了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陈虹说,“但是我们人力不够,把国家队和所有的省级队都动员起来也不够。”
   
  “由于总人数偏少,国内的专业救援服务在日见频繁的严重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力量缺乏。”国家救援队前任领队徐德诗对媒体说。
 
两年前,国家救援队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许建东研究员曾给了记者一个数据:在救援人员所占人口比例方面,德国是2.14(专业救援人数/万人),法国是1.73,美国是0.15(未含消防专业救援人员),丹麦是2.31。中国虽然是一个地震活动活跃的国家,但平均每万人中只有0.011个专业救援人员。
 
  两年过去了,这个数字有多少增长?许建东认为应该有所增长,“现在,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已经走上正轨。两年前,省级救援队大概是11支队伍;现在看媒体报道,光到现场的就有17支省队了。”
 
  但这个增长毕竟有限。陈虹说:“省队大概四五千人,国家队200多人,除此以外就没有了。”
 
搜救设备:昂贵的进口产品“当家”
  
  打开中国地震搜救中心的网站,能找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侦检设备和搜索设备:声波/振动搜索仪来自美国,光学生命探测仪来自德国,热成像生命探测仪来自美国,电磁波生命探测仪来自美国……
 
  陈虹说,除了机动性差一些(韩国、俄罗斯、日本的救援队都配备了自己的运输飞机,出国救援可以携带自己的救援卡车),国家救援队的装备都是世界上最好的,“即使和日本救援队相比,我们也毫不逊色”。
 
  最好的进口设备背后是高昂的价格。曾经有媒体报道,单一辆地震救援装备运输车就价值500万元人民币。“如果加上车上装载的救援设备,都要上千万元了。”陈虹说。
 
  国家救援队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由于研发力量比较薄弱,起步较晚,国内研发的一些生命搜索仪器效果还不理想。所以,这些年来国家救援队用的始终还是进口产品。
 
  曾参与相关研究的成都理工大学教授王绪本这样评价我国生命搜索设备的研发水平:“目前我们还是跟踪国际的技术发展。”他还说,在生命搜索仪的产品化方面,国家曾经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最终实施。
   
  其实,这次救灾现场还是有国产搜索设备的身影。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王健琪告诉记者,在生命搜索领域,他们研制的雷达生命搜索仪是此次现场唯一的国货,并跟随陕西省救援队在救灾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不过,他们的搜索仪目前也只是“小规模产业化”,用得不多。
 
  王健琪告诉记者:“应急性的,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全的产品,如果完全依靠国外,是很有问题的。”他说,他们的产品性能不比国外的差,价格上有优势,但目前市场还是比较小,这与人们对国产品牌信心不足有关,而且“社会和政府对救灾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
 
  与搜索设备不同,在整个救援现场,有一半手持液压式的救援工具是国产的。这是来自于天津大学教授马其诚的判断,他是该校内燃机研究所救援装备研究室主任。“那些(现场的国产液压救援专用工具)基本都是经我们的手做出来的。”他指的是鼎力公司,该公司是天津大学下属的一家以研制、开发、生产液压抢险救援工具为主的专业公司。“天津大学现在是国内主要的设备供应商。在液压抢险救援设备这一块,全国正正经经作科研的只有我们这一家。”他肯定地说。
 
  马其诚说,国产工具的价格大概相当于进口产品价格的一半。但是,国家救援队的液压救援破拆工具仍然全部进口的是荷兰Holmatro公司的产品。马其诚承认,这主要是因为国产工具在可靠性方面还是无法与其比肩。
 
  相关研发:投入还远远不够
 
  从救援装备与救援技术研发上看,我国尚缺乏系统化、规模化的相关机构。与之相对比的是,俄罗斯建有技术安全和新技术特别中心,能提供统一的技术保障,保证技术的正确性,保证搜索、救援以及其他营救装备的技术安全性;俄罗斯还建有民防和应急科学研究院,已完成1000多项科学研究和建设的实验任务,其中包括新技术的开发、搜索和救援设备的生产。美国有搜索与救援跨部门委员会(ICSAR),专门设立救援装备与技术工作组,与若干所大学合作共同设立城市搜救装备的研发机构;而在日本,开发救灾技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工业。
 
  陈虹告诉记者,这些国家设立的专门的综合性机构,包揽了所有的救灾装备技术研发,其救援队也包揽了所有的灾害救援。“海上搜救、水上搜救、山地搜救、陆地搜救、雪崩搜救和坍塌救援等,都包括了。”她认为,从国家层面上集中投入资金和人力,会产生一些优势。
 
  陈虹说,我国目前的情况是“研究还是有,但是比较分散,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
 
陈虹还介绍说:“十五”项目地震局大约支持了1500万元搞搜救研发,“十一五”也有考虑。另外,行业专项每年有几百万元在支持生命搜索仪、倒塌建筑物以及复杂建筑结构下救援技术装备、通讯装备研发。“但还远远不够。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差远了。”
 
  王绪本说,救援设备研发,我国起步较晚,科技部大概是2003年才开始立项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十五’投入了一部分。按理说,‘十一五’(的支持力度)应该更强一些。但是‘十一五’没有很好地延续下来,有一点(支持),但不是很系统。”王绪本说,“十五”期间我国支持了三组搜索仪器的研发:声波振动、光学、红外,但都只是刚刚起步。“十一五”则支持了电磁方法搜索仪。
 
  救援需要标准化建设
 
陈虹认为,除了装备和人员建设,全国救援的标准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她说:“这次地震救灾,是我们所有大事件中应对最有效的一次,但是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管理软件、思想理念、机构建设,要改善的很多。”
 
  “现场的标准都没有,更别说救援装备的标准化建设了。这包括队员的守则标准、行为标准,现场搜救标准等。”陈虹说,国家救援队回来后反映了这样的情况:一栋废弃的建筑物里,一个救援队搜救完,走了;再来一个救援队不知道救过,又再搜一遍。而国家救援队则遵循联合国国际搜救指南的标准:一个建筑物搜救完了,留下记号,记录几号到几号,多少时间多少人,哪支搜救队搜救过,当时报的失踪人数是多少,救活了多少人,发现了多少具遗体。这对后期上来的救援队是一个明显的提示,告诉他们这地方有没有幸存者,有没有可能再搜索。“可以节约很多人力物力”。
 
  陈虹特别建议,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我们的军队需要加强防灾救灾训练,包括各灾种的训练,将其纳入日常的军事训练当中。她还提到,部队是这次救灾的主力军,但是手中却没有专业设备,“哪怕是简易的剪切钳,比镐和锹的作用也大多了,能大大缩减时间”。
 
  马其诚则指出,这些专业的抢险救援装备应该建立国家储备,部队也应该有所储备,一旦需要就可以拿出来用。他说:“据我所知,目前这方面的国家储备基本是零。”
 
  此次到现场参与救灾的马其诚发现,“人们的救援热情足够,但救援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与国外差距太大”。他透露,天津大学正计划与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合作共建大规模的应急救援培训中心。
 
  另据报道,总投入达两亿多元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在北京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建成后的基地将为全国地震紧急救援专业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骨干提供培训。
 
 
  (截至目前,必肯科技SJ-3000搜救雷达已经开始走上量产化道路。。。。。。)

上一篇:未央区中营村4层在建楼坍塌 3人受伤1人死亡   下一篇:朱力平:应急响应与前线指挥管理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应用案例 产品介绍 服务与支持 技术研发 资料下载 智能安防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业路6号智海大厦十七层
传真:029-65659690
陕ICP备12001178号 © 2004-2014 西安必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中心
展开客服